泉州市發展和改革委員會:
報來《泉州市發展和改革委員會關于轉報審批泉州百崎通道項目初步設計的請示》(泉發改〔2024〕282號)及附件悉。根據《福建省發展和改革委員會關于泉州百崎通道項目可行性研究報告的批復》(閩發改網審交通〔2024〕95號)確定的建設規模、技術標準和總投資估算,經研究,現將泉州百崎通道(項目編碼:2405-350000-04-01-436829)項目初步設計和工程概算批復如下:
一、項目建設內容及規模
本項目主線起于臺商投資區百東大道與洛沙大道交叉口,沿規劃百東大道向西,上跨現狀海灣大道,設百崎大橋跨洛陽江后向南落地順接豐海路,止于豐海路與府東路交叉口。在與海灣大道交叉處設百崎互通式立交,與豐海路交叉處設東海互通式立交。
路線全長4.284公里,其中:主線長3.418公里,濱海街連接線長0.866公里。路線走向及主要控制點合理,符合可行性研究報告批復要求。
二、技術標準
同意項目全線采用一級公路兼城市主干路標準建設。
設計速度:60公里/小時。
路基布置:百崎通道跨海主橋采用雙向8車道,標準橋面寬2×17米(不含拉索區和檢修道)。東海互通、百崎互通主線標準段采用雙向6車道,分離式路基,單幅寬度13.25米;匝道單向單車道采用8.5米寬,單向雙車道采用10米寬。濱海街連接線采用雙向4車道,分離式路基,單幅寬度9.5米。
設計荷載:橋梁設計荷載為公路—Ⅰ級(城—A級荷載驗算),人群及非機動車道荷載按《城市橋梁設計規范(2019年版)》(CJJ-2011)取值。
設計洪水頻率:特大橋300年一遇。
通航標準:以通航2000噸級客船、60米級巡邏船為控制標準,主橋通航采用雙孔單向通航,通航凈高在設計最高通航水位以上不小于24.75米,通航孔凈寬不小于126米。
抗震設防標準:按7度地震設防,設計基本地震加速度0.15g。
其它技術標準按交通運輸部頒《公路工程技術標準》(JTG B01-2014)執行。
三、基礎資料
原則同意初步設計采用的調繪、物探、鉆探、原位測試等綜合勘察手段對項目沿線工程、水文地質條件的勘察,基本查明沿線地形、地質、氣象、水文、航道、地震等建設條件,初步開展了抗震、抗風、船撞等專項分析,基礎資料收集基本齊全、基本滿足設計要求。
本項目位于洛陽江入海口,地質構造錯綜復雜,液化層、孤石及深槽分布較多,在下階段應進一步加強橋梁地質勘察,尤其海域段采用逐樁鉆探等手段,精準掌握地質情況,進一步查明橋址區地層分布、基巖完整性及風化情況等,準確判別可液化土層及風化孤石、風化深槽分布影響,確保后續施工成樁質量。
四、路線
初步設計路線布設和平縱面指標采用基本合理,下階段應進一步優化道路平縱面設計,做好兩岸相接道路的交叉方案設計,合理控制路基填挖高度,減小工程規模,節約用地,保護環境。要“以人為本”做好本工程慢行系統的交通組織和方案設計。
五、路基路面
(一)原則同意初步設計提出的路基橫斷面形式、設計參數及一般路基設計,后續施工圖設計可按此原則結合地質詳勘進行細化。
(二)原則同意對軟弱地基、低填深挖等路段采用的基礎處治方案,后續應結合詳勘資料進行細化。
(三)原則同意擋墻結構、邊坡防護原則和以綠色防護為主的形式,后續應結合詳勘資料,完善擋墻基礎處置措施。
(四)原則同意路面設計采用的結構組合、材料參數、細部構造。后續施工圖設計應加強現狀道路調查,做好新舊路面搭接處理。
(五)原則同意路基路面排水設計方案。
六、橋梁
原則同意初步設計提出的橋梁設計方案。
(一)主橋。原則同意百崎通道主橋采用2×168米空間扭曲索面獨塔斜拉橋 方案,橋面寬度57.9米,同意主橋的結構體系、橫斷面布置、主梁、橋面系結構、斜拉索及索塔與基礎結構設計。主塔采用獨柱塔型式,過渡墩采用板式墩加蓋梁型式,基礎采用直徑2.5米、3.2米的鋼管復合樁,主梁采用分體式鋼箱組合梁,斜拉索采用鋼絞線斜拉索。箱梁外側設置鋼桁架結構通行慢行交通,單側凈寬5米。
下階段應結合詳細水文、地質勘察,優化下部結構形式,確定合理基礎埋深;進一步完善橋梁受力分析,深化上部結構設計,優化細部構造,加強慢行系統桁架結構連接和受力分析;加強橋梁抗震及橋墩防撞設計,提高結構耐久性和施工裝配化水平。本項目主橋跨度大、結構復雜,應加強對結構設計、抗震設計、抗風設計、防撞設計、耐久性設計、健康監測、運營維護等專題研究,妥善處理大橋設計、施工、運營中的關鍵問題,確保橋梁安全。
(二)互通區主線橋。原則同意設計單位推薦的互通區主線橋方案。百崎互通主線橋左幅橋長879.95米,采用(29.95+3×30)+(30+30.5+42.5+35)+2×36+4×50+3×50+4×50米橋跨布置;右幅橋長879.5米,采用4×30+(2×33.5+42.5+34)+2×33+4×50+3×50+4×50米橋跨布置。東海互通主線橋左幅橋長1276.5米,采用4×50+3×50+3×50+3×50+3×30.5+(2×30.5+26)+2×26+(26+3×30)+2×30+(30+40+30)+4×30米橋跨布置;右幅橋長1360.62米,采用4×50+3×50+(3×43+43.5)+3×50+3×30+4×27+3×30+3×30+3×30+(30+40+30)+(3×30+30.12) 米橋跨布置。東海互通濱海街引橋左幅橋長633.5米,采用3×50+3×50+(26.5+22)+2×27.5+(30+50+30)+4×30米橋跨布置;右幅橋長670.5米,采用2×42.5+2×42.5+2×40+3×32+(32+32.5)+(30+50+30)+2×30+3×30米橋跨布置。上部結構采用現澆預應力混凝土連續箱梁方案。下部結構采用Y型花瓶墩,矩形承臺,海中基礎采用直徑1.5米、1.8米、2.1米的鋼管復合樁,陸域基礎采用直徑1.2米、1.5米、1.8米、2.1米的鉆孔灌注樁。
(三)互通區匝道橋。原則同意設計單位推薦的互通匝道方案。百崎互通設置6條匝道橋,東海互通設置2條匝道橋。原則同意互通匝道橋主要采用30米跨徑預應力混凝土連續梁橋和20米跨徑鋼筋混凝土連續梁橋,百崎互通B、D匝道橋跨海灣大道受條件限制,采用主跨56米、41米的鋼混組合梁橋。下部結構采用Y型花瓶墩,矩形承臺,海中基礎采用直徑1.5米、1.8米的鋼管復合樁,陸域基礎采用直徑1.2米、1.5米、1.8米的鉆孔灌注樁。
原則同意百崎互通C、D匝道橋與現狀白奇大橋進行拼寬,拼寬橋梁的結構形式、跨徑布置和橋長與白奇大橋一致,上部結構采用現澆預應力混凝土箱梁結構,下部結構采用Y型花瓶墩,基礎采用直徑1.5米、1.8米的鉆孔灌注樁。
(4)非機動車及人行橋
原則同意互通慢行系統橋方案。主要采用50米跨下承式鋼結構桁架梁式橋,下部結構采用Y型花瓶墩,矩形承臺,海中基礎采用直徑1.5米、1.8米的鋼管復合樁,陸域基礎采用直徑1.2米、1.5米的鉆孔灌注樁。
七、路線交叉
原則同意初步設計提出路線交叉方案。其中:百崎互通采用變形苜蓿葉互通方案,東海互通采用復合式互通方案。下階段應結合交通組織、主要車流方向、洛陽江兩岸環境敏感點,進一步優化互通設計方案,合理確定匝道寬度,做好與沿線市政道路的銜接,優化立交范圍慢行系統的交通組織設計,合理設置行人立體過街設施,提高行人、非機動車過江的便利性;優化相交道路地面交通組織,地面層合理設置調頭區。
八、市政管線
原則同意初步設計提出的管綜設計及給水、排水、污水、電力、電氣、通信等管線工程設計方案。下階段應進一步與各管線部門溝通,結合規劃及管線部門的需求,做好管線新建、遷改、預留方案及相關管線的過江方案。
九、交通工程
原則同意初步設計提出的交通工程設計方案。下階段應進一步優化標志標線設計,加強橋頭接線區域安全設施設置。
十、綠化及環境保護
原則同意初步設計提出的綠化設計及環保措施。下階段應優化橋面排水設計方案,做好雨污收集系統和應急事故處理方案,補充設計施工及運營期間污染事故對策,明確兩岸應急事故池的布設位置。
十一、施工組織及工期
原則同意初步設計提出的全橋總體施工方案、工藝流程。下一階段應結合工程所處的施工環境、條件以及汛期、臺風等自然環境因素,進一步細化控制性工程的施工組織設計,合理設置施工輔助工程,確保施工安全,控制工程投資,同時減少工程施工對群眾出行的交通影響。
本工程總工期36個月。
十二、工程概算
核定項目概算總投資為404583.41萬元,其中建安工程費330909.11萬元。總投資應控制在初步設計批復概算范圍內,最終工程造價以竣工決算為準。
十三、其他
請項目單位高度重視環境保護,切實加強環保、水保設計,保護沿線生態環境;嚴格履行基本建設程序,抓緊按本批復編制施工圖設計文件,并根據相關規定報批,爭取項目早日開工建設。請項目單位督促設計、施工等單位嚴格執行國家有關法律、法規及技術標準、規范,精心設計、精心施工,確保工程質量及施工安全。
附件:工程概算核定表
福建省發展和改革委員會
2024年12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