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市發展和改革委員會:
報來《泉州市發展和改革委員會關于轉報審批泉州金嶼大橋項目初步設計的請示》(泉發改〔2024〕225號)及附件悉。根據《福建省發展和改革委員會關于泉州金嶼大橋項目工程可行性研究報告的批復》(閩發改網審交通〔2024〕50號)確定的建設規模、技術標準和總投資估算,經研究,現將泉州金嶼大橋(項目編碼:2112-350000-04-01-750371)初步設計和工程概算批復如下:
一、項目建設內容及規模
本項目路線起于城東街與安吉路交叉口,沿城東街向東,主線上跨現狀豐海路后,設金嶼大橋跨洛陽江,后上跨規劃海江大道,沿規劃道路向東,止于規劃洛沙大道。在與豐海路交叉處設烏嶼互通式立交,與海江大道交叉處設洛秀互通式立交。路線全長4.481公里,其中:主線橋梁長3.74公里。路線走向及主要控制點合理,符合可行性研究報告批復要求。
二、技術標準
同意項目全線采用一級公路兼城市主干路標準建設。
設計速度:60公里/小時。
路基布置:金嶼大橋主線采用雙向8車道,路基寬度45.5米;烏嶼互通區主線采用雙向六車道,路基寬度27米;洛秀互通區主線采用雙向八車道,路基寬度34.5米。
設計荷載:橋梁設計荷載為公路—Ⅰ級(城—A級荷載驗算),人群及非機動車道荷載按《城市橋梁設計規范》(CJJ-2011)取值。
設計洪水頻率:特大橋300年一遇。
通航標準:規劃為Ⅳ級航道,以乘潮主河槽可通航500噸級海輪為控制標準,主橋通航采用單孔雙向通航,通航凈高在設計最高通航水位以上不小于13.9米,通航孔凈寬不小于104米。
抗震設防標準:按7度地震設防,設計基本地震加速度0.15g。
其它技術標準按交通運輸部頒《公路工程技術標準》(JTG B01-2014)執行。
三、基礎資料
原則同意初步設計采用的調繪、物探、鉆探、原位測試等綜合勘察手段對項目沿線工程、水文地質條件的勘察,基本查明沿線地形、地質、氣象、水文、航道、地震等建設條件,初步開展了抗震、抗風等專項分析,基礎資料收集基本齊全、基本滿足設計要求。
本項目位于洛陽江入海口,地質構造錯綜復雜,液化層、孤石及深槽分布較多,在下階段應進一步加強橋梁地質勘察,尤其海域段采用逐樁鉆探等手段,精準掌握地質情況,確保后續施工成樁質量。
四、路線
初步設計路線布設和平縱面指標采用基本合理,下階段應進一步優化道路平縱面設計,做好兩岸相接道路的交叉方案設計,合理控制路基填挖高度,減小工程規模,節約用地,保護環境。要“以人為本”做好本工程慢行系統的交通組織和方案設計。
五、路基路面
(一)原則同意初步設計提出的路基橫斷面形式、設計參數及一般路基設計,后續施工圖設計可按此原則結合地質詳勘進行細化。建議進一步完善軟基特別是沿河路基處理方案。
(二)原則同意對軟弱地基、低填深挖等路段采用的基礎處治方案。應結合詳勘資料,進一步細化處治段落,優化換填厚度;根據地表水體和地下水位狀況,完善排水措施,保證路基穩定。
(三)原則同意擋墻結構、邊坡防護原則和以綠色防護為主的形式,應結合氣候特點及坡面地質條件,進一步優化設計方案,加強挖方邊坡穩定性驗算,完善擋墻基礎處置措施和坡面防沖刷措施。
(四)原則同意路面設計采用的材料參數、細部構造。下一步應根據通行車型、軸載、交通量和舊路情況等,進一步驗算路面厚度和結構強度等,分別計算確定主線、輔道、被交路和匝道的路面結構,加強施工工藝控制,保證施工質量。
(五)原則同意路基路面排水設計方案。
六、橋梁
原則同意初步設計提出的橋梁設計方案。
(一)主橋。原則同意主橋采用(90+140+90)米變截面預應力混凝土連續箱梁方案,下部結構采用空心板式墩,基礎采用直徑1.8米、2.5米的鉆孔灌注樁。同意主橋的結構體系、橫斷面布置、主梁與基礎結構設計。下階段應結合詳細水文、地勘勘察,加強局部沖刷計算,優化下部結構形式,確定合理基礎埋深;完善橋梁景觀設計及受力分析,核查上部結構尺寸,完善細部構造設計,加強橋梁抗震及橋墩防撞設計;提高結構耐久性和施工裝配化水平。
(二)引橋。原則同意設計單位推薦的引橋方案。西引橋采用3×(5×40)+2×(4×50)米橋跨布置的預應力混凝土連續箱梁方案,東引橋采用2×(4×50)+3×50米橋跨布置的預應力混凝土連續箱梁方案。引橋下部結構采用實體板式墩或柱式框架墩,基礎采用直徑1.5米、1.8米鉆孔灌注樁。
(三)互通。原則同意設計單位推薦的互通方案。烏嶼互通主線橋采用3×30+(51.5+60+51.5)+3×40+4×40米橋跨布置的預應力混凝土連續箱梁橋方案,下部結構采用實體板式墩,直徑1.2米、1.5米或1.8米鉆孔灌注樁基礎。洛秀互通主線橋采用2×(4×40)+3×38+(36+39+31.65+31.35)+(2×35+32)+(31+3×35)+3×38+4×38+3×38+(37+40+37+36.994)米橋跨布置的預應力混凝土連續箱梁橋方案。下部結構采用實體板式墩或柱式框架墩,直徑1.2米、1.5米或1.8米鉆孔灌注樁基礎。烏嶼互通設置4條匝道,洛秀互通設置11條匝道。
七、路線交叉
原則同意初步設計提出路線交叉方案。其中:烏嶼互通采用部分互通方案,洛秀互通采用復合式互通方案。下階段應結合交通組織、主要車流方向、洛陽江兩岸環境敏感點,進一步優化互通設計方案,合理確定匝道寬度,做好與沿線市政道路的銜接,優化立交范圍慢行系統的交通組織設計,提高行人、非機動車過江的便利性;優化相交道路地面交通組織,地面層合理增設調頭區。
八、市政管線
原則同意初步設計提出的管綜設計及給水、排水、污水、電力、電氣、通信等工程設計方案。下階段應進一步與各管線部門協調溝通,根據管線部門的需求,做好管線預留對接及相關管線的過江方案。
九、交通工程
原則同意初步設計提出的交通工程設計方案。下階段應進一步優化標志標線設計,加強橋頭接線區域安全設施設置。
十、綠化及環境保護
原則同意初步設計提出的綠化設計及環保措施。下階段應優化橋面排水設計方案,做好雨污收集系統和應急事故處理方案,補充設計施工及運營期間污染事故對策,明確兩岸應急事故池的布設位置。
十一、施工組織及工期
原則同意初步設計提出的全橋總體施工方案、工藝流程。下一階段應結合工程所處的施工環境、條件以及汛期、臺風等自然環境因素,進一步細化控制性工程的施工組織設計,合理設置施工輔助工程,確保施工安全,控制工程投資,同時減少工程施工對群眾出行的交通影響。
本工程總工期36個月。
十二、工程概算
核定項目概算總投資為400121.2萬元,其中建安工程費221316.53萬元。總投資應控制在初步設計批復概算范圍內,最終工程造價以竣工決算為準。
十三、其他
請項目單位高度重視環境保護,切實加強環保、水保設計,保護沿線生態環境;嚴格履行基本建設程序,抓緊按本批復編制施工圖設計文件,并根據相關規定報批,爭取項目早日開工建設。請項目單位督促設計、施工等單位嚴格執行國家有關法律、法規及技術標準、規范,精心設計、精心施工,確保工程質量及施工安全。
附件:工程概算核定表
福建省發展和改革委員會
2024年11月2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