翔安新店彭厝一處白鷺棲息林地遭人為砍伐破壞,導報3月1日07版報道了此事。廈門觀鳥會觀察發現,高峰期時防護林里有近5000只白鷺,如今只剩約1000只,著實讓人揪心。
導報記者調查后發現,村民破壞林地是因為利益驅使。
說法:尚未達到立案標準
昨日下午,翔安區農林水利局綜合執法大隊李隊介紹了相關情況。
他說,大年初三就接到群眾報警,“隨后四天,我們都派專人去彭厝社區的沿海防護林巡邏,但沒有抓到現行。初七一上班,我就到場查看,社區干部當時也陪同前去。我們發現,林地遭破壞主要是人為清理掉林地的雜草、砍掉兩棵活樹。”李隊說,經執法人員摸排了解,這些確實是二組村民干的。
李隊說村民破壞林地的行為尚未達到刑事立案的標準,所以執法人員也無計可施,加上沒抓到現行,取證方面也有一定難度。
“如果村民發現有人砍伐樹木,破壞林地,控制住他們,或扣下其作案工具和車輛后報警,我們會立即趕往現場處理。”李隊說,可根據案值,對盜伐人員進行行政處罰。
目的:栽種樹木為獲賠償
其實,這些破壞林地的村民也是受到利益的驅使。李隊說通過對社區的了解以及調查取證發現,村民是想從林地里清理出一些空地,栽種自己的樹木。“二組村民一直認為那塊林地是他們的,今年規劃的一條新道路,可能會穿越防護林的一小部分。得知這個消息后,二組的部分村民就一起集資進行‘投資’,幾個村民買樹苗、裝水管,請人將小樹林的雜草清理掉,砍掉些樹木,再試圖種上一些樹木,希望在修路征用林地時能獲得些賠償。現在連澆灌樹木的水管都已經接好了。”李隊介紹。
措施:已制止村民的行為
昨日下午4點多,彭厝海邊風很大,冷得人直哆嗦。位于海堤附近的三岔路口處,豎立著一塊碑牌,上面寫著“沿海國家特殊保護林帶”,是福建省人民政府在上世紀90年代設立的。碑牌的底部已經嵌入泥地,部分字跡看不清楚。
李隊說隨著填海造地和環境變遷,防護林已經喪失了原有的防風功能。
林子里呼嘯著風聲,難覓白鷺的身影。“到2009年,這里密密麻麻的都是灌木叢,后來樹木陸續遭到人為盜伐,樹木少了很多,而白鷺的數量也比從前少了很多。”彭厝社區的彭主任說,通過翔安森林公安派出所、翔安區農林水利局綜合執法大隊以及新店鎮政府、村里,目前已制止了村民的行為,勒令他們維持林地的原狀,爭取恢復原貌。
記者手記
請還給白鷺一個家
以前在廈門常見的黃嘴白鷺,如今正面臨瀕危,而作為廈門市鳥的白鷺,也在重蹈這一覆轍。
鳥類是生態系統中重要的生物種類之一,也是環境質量評價的一類指標動物。像彭厝這樣的白鷺棲息地,在廈門為數并不多。白鷺的家園因為村民的一己私利,慘遭無情破壞,這不禁讓人噓唏。
廈門是文明城市,廈門是花園城市,廈門的美麗需要鳥語花香,所以請還給白鷺一個家。
(海西地產網 張喵喵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