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如世聯行年報所言,2014年全國房地產市場的特征是“需求探頂,水入平川”。對身處行業變化中的大多數開發商和服務商,是經歷了一次洗禮。風起云涌的全國樓市,房地產各項指標全線下挫,城市分化加劇,但是對于廈門,在“凄風苦雨”的大背景下仍然上演了房價連續28個月不跌的“一枝獨秀”。
對于這個依然“任性”的濱海美城,與其說是“風景這邊獨好”,我們更愿意坦誠相待,我們“看見了下雨的聲音”,但是迎面而來的冬風卻并未讓人“不寒而栗”。
一、城市發展回顧
常住人口比大于2完全進入移民城市:2014年廈門常住人口約425萬人,常住人口與戶籍人口之比大于2,在國內僅次于東莞和深圳,標志廈門進入完全移民城市。
地鐵“三線齊發”:2014年上半年,廈門陸續發布地鐵2號、3號線環評信息,其中2號線31個站點正式公布,3號線前期勘探已開始, 地鐵建設進入“三線齊發”階段,廈門地鐵在設計方面應用BIM技術,1號線有望在2017年提前建成通車。
最大自貿區:福建自貿區總面積共118.04平方公里,其中廈門自貿區43.78平方公里,成為省內最大的自貿區,上海自貿區周邊房價在一年內實現近20%的漲幅,廈門自貿區周邊房價存在想象空間。
廈漳泉一體化:廈門將加速推進兩環八射快速路網,總投資約300億,2014-2016年形成市域半小時交通圈、廈漳泉一小時交通圈;城際軌道1號線有望三年內開建,連接廈漳泉城市中心;隨著廈成高速的建成通車,長泰片區旅游地產項目將迎來春天。
二、樓市發展回顧
土地供應量銳減:從歷年土地成交情況看,受供應持續減少的影響,成交面積下降明顯,2014年全市土地成交總建222萬平米,同比下降43.2%。成交均價方面,受住宅用地成交均價大幅上升,2014年廈門土地樓面價7793元/平米,同比上升14.6%。
房價28月不跌:2014年住宅成交均價1.99萬/平米,同比上升23%。1月份全市住宅均價1.87萬/平米;12月,價格則上升至2.1萬/平米,同比上升12.3%。在全國房價下降的背景下,廈門房價連續28月不跌,全年上漲幅度居全國第二。
144㎡以上占28%、120-144㎡占22.6%:受限購放開以及首套房優惠政策影響,<80㎡的產品需求出現銳減,144平米以上改善型產品占比由23.6%上升至28%,增幅高達19%。
異地客群由2013年第四季度37%上升至51%:2013年,在廈門版新“國五條”細則實施后,異地購房需求受到限制。2014年6月限購放松,前三季度本市客戶占比下降達4.5%,而在本地客戶中,新廈門人占比應該持續增加。
全年別墅銷售31萬㎡約1400套:2014年全市別墅共銷售31.2萬㎡,全年成交約1400套,較2013年上漲49%,島內外銷售量占比15%:85%;島外別墅市場表現突出,尤其集美區表現搶眼,全年區域別墅成交量12.4萬㎡,占比全市銷量四成份額。
SOHO供應62萬㎡超過1.2萬套:受到住宅市場“限購限貸”政策影響,SOHO近年的去化量持續走高,2014年隨著島外多個SOHO項目入市,2014年全市SOHO供應量達62萬㎡,較2013年增加了29萬㎡,競爭壓力加大,也出現了個別開發商大規模降價銷售。
三、2015年趨勢預判
從2014年四季度以來,我們陸續看到了市場復蘇的跡象;而廈門因為“地狹人稠”和極強的人口吸附力,未來又面臨著自貿區掛牌、購房入戶收官等多重利好的刺激,相信2015的整體需求將進一步釋放。
在互聯網思維“大行其道”,地產金融化加速的時代背景下,2015年我們也將見證行業變革和營銷創新紛至沓來的良好局面 。展望未來,我們猶如乘坐在一艘前進的飛艇,在穿過一片煙雨的對流層之后,眼前盡管風波未平,但見溪云初起,繼續前進或將觸摸到彩虹的倩影。
預計2015年有效供應300萬㎡:截止2014年12月31日,廈門全市一手房可售面積為317.62萬平米;目前的新房可售量僅需12個月就能被市場完全消化。預計2015年商品住宅有效供應300萬平米左右,推盤主力區域依然是集美區,約有160萬的供應量。
SOHO供應191萬㎡:全市有30多個SOHO項目,預計2015年密集入市,僅翔安就有13個項目,市場競爭極其激烈,同時受到住宅市場“限購松綁”政策影響以及整體大經濟環境低迷的影響,客戶對SOHO投資意愿降低,成交量持續降低。
多重利好政策:2014年底樓市迎來多重政策利好,將給2015年市場帶來一定促進作用,且又面臨購房入戶最后一年,預計各大房企將抓住良好時機加大放量并合理定價,2015年整體需求進一步釋放。
大綜合體時代:隨著華潤萬象城、寶龍、IOI、東南航運中心等多個商業項目入市,預計2015年廈門將迎來綜合體新一輪的集中供應期。
舊改類項目啟動:島內可出讓土地已日益稀缺,預計政府將加大舊改類項目的開發,舊改類項目將成為島內開發的新方向開發形式將參照一線城市,多以保護性開發及綜合整治為主,拆除重建為輔,具備舊改開發經驗或具有優質資源的企業將獲得政府更多的青睞。
(海西地產網 徐曉虹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