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9日,泉州市自然資源局公布了2020年度泉州中心市區供地計劃。根據公告,今年泉州中心市區計劃出讓地塊12宗,面積約745.32畝。
下面4張圖片是最近4年,泉州中心市區供地計劃商住地的分布圖:
2020
2019
2018
2017
雖然供地計劃中很多地塊最終沒能出讓,甚至于如東海法石、會展中心、江南華星華塑等地塊未再出現,但相比于之前幾年江南、北峰作為供地主力區域,我們發現,醇熟板塊在最近2年,才是真正的供地主流。
從今年供地計劃我們就看出,除了156畝的北峰2010-01號地塊或多或少讓我們感覺處于待成熟板塊外,其余擬出讓地塊無一例外都處于大家眼中的熱點區域,包括江南興賢路中段改造地塊身處老浮橋板塊,也是目前江南人氣最高的區域。
今年土拍各種壓箱底的核心區域地塊出讓,無疑在預示著未來幾年,泉州樓市的“中心區域”的回歸。相比于之前幾年江南、臺商區、洛江陽江新城、晉東、池店南等風生水起的板塊,中心城區一度讓人感覺“消沉”。
中心城區房源的不集中,外圍板塊又在趁勢崛起,曾經中心市區主力供應區域如東海限價1萬3,與周邊江南、池店南、北峰、臺商等限價1.1-1.3萬的限價水平并未拉開實質性的價格梯度,隨著這波次擬出讓地塊的入市,這種局面將會改觀。
其實樓市重心的“中心回歸”,在去年便已有了明顯的跡象,晉江中心市區連續出讓多幅世紀大道沿線地塊,安溪縣府板塊多幅超高限價地塊出讓,無疑都在攪動著區域樓市。
而對于泉州市區來說,去年保利拿下的西湖旁、寶珊花園兩幅限價1.7萬+/平的限價地,就已經在預示著中心區域樓市未來幾年的熱鬧。
或許會有人疑問,本年度的供地計劃,傳統意義的“老城區”地塊應該只有浦西萬達周邊的3幅商住地,總體量也僅有不到百畝的體量,說中心回歸是否夠分量?其實,這就涉及到如何看待和定義城東、東海的問題。
在海帶君看來,現階段的城東、東海,已經脫離的“新區”的概念范疇,經歷10余年的發展,他們已經完成了作為城市板塊開拓者的使命,晉級核心主城。未來開拓城市版圖的重任已經交到諸如江南、北峰、臺商區等板塊。
他們就是我之前多次說到的“大局已定”的板塊。以往城東、東海一些重要配套設施和地產項目的落地可以稱之為強基固本,而現在更多的被視作錦上添花。
這樣的變化還發生在其他板塊對于他們的看法上,就像幾年前,池店橋南會打“浦西萬達旁”一樣,對于現在的晉東,臺商來說,東海市府是重要的倚重點,這也就是為啥百崎、東海兩條海底隧道關注度會如此之高。
而城東,在人居塑造上的成功,為東部新城延伸出了“大城東”概念。窮則悶頭建設,達則兼濟四方!城東、東海已經成為泉州城市紅利的釋放體,還用新區概念,豈不辜負。
當然,對于近年來的新型板塊,擺脫前兩年模糊的價格層次,在新一輪清晰的價格梯度下,機遇從未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