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板街、古巷弄,還有古樸的紅磚燕脊大厝、閩南特色騎樓建筑、西洋式浮雕建筑……提起薌城區的古街,不得不提歷史悠久的臺灣路和香港路。前天,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國家文物局公布的第一批中國歷史文化街區名單中,臺灣路-香港路歷史文化街區入選。
東西走向的臺灣路和南北走向的香港路交會,位于漳州薌城區古城南部,曾經位于唐宋漳州古城城市發展軸上,街內至今仍保留有明清至民國時期的歷史風貌建筑,有多處國家級、省市級文物保護單位,包括明代石牌坊、王升祠,還有很多民國時期的老字號牌匾。如今,兩條古街延續當年商賈云集的風貌,街內仍保留不少傳統門店。因其保護完整名聲在外,《云水謠》、《海峽》、《臺灣往事》等一些影視作品多取景于此。
事實上,臺灣路和香港路并非第一次獲得殊榮。漳州歷史街區保護開發管理委員會相關負責人介紹,2010年,以臺灣路、香港路、始興南北路、芳華橫路等古街組成的漳州市歷史文化街區入選第二屆“中國歷史文化名街”。去年,漳州市臺灣路—香港路歷史文化街區入選福建省第一批省級歷史文化街區名單。
什么樣的區域能被認定為歷史文化街區?據了解,其認定的標準要保存文物特別豐富、歷史建筑集中成片、能夠較完整和真實地體現傳統格局和歷史風貌,并有一定規模的區域。
據了解,首批中國歷史文化街區名單中,全國30個街區入選,福建占4席,除了漳州,福州市三坊七巷歷史文化街區、泉州市中山路歷史文化街區、廈門市鼓浪嶼歷史文化街區也入選。兩部門《關于公布第一批中國歷史文化街區的通知》中要求,各地要積極改善歷史文化街區基礎設施和人居環境,激發街區活力,延續街區風貌,堅決杜絕違反保護規劃的建設行為。對由于保護管理工作不力,致使歷史文化街區歷史文化價值受到破壞,已經不再符合規定條件的,將撤銷其稱號。
(海西地產網 吳淑惠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