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9日,福州市長樂區政府官網公示《天津大學福州校區(一期)項目》。該項目位于長樂區濱海新城古槐鎮,建設單位為福州新區開發投資集團有限公司,總投資約18.3億元,建設周期為2020年9月至2022年8月,一期用地面積121575㎡(約182.36畝),總建筑面積140340㎡。
關于天津大學,泉州也曾努力爭取過。在泉州市第十六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二次會議上,還提起過天津大學福建校區,規劃建設時間為2019-2022年。只是之后,天津大學福建校區這個項目逐漸淡出了視野。
除了天津大學,澳大利亞麥考瑞大學、河南大學等也都曾有意向落地泉州的消息傳出,只是目前依舊沒有新進展傳出。雖說如此,但是泉州仍在爭取相關院校。
當下,泉州已經成功引進了福建農林大學安溪茶學院、福州大學晉江科教園區、福州大學石化學院泉港校區等。
此外,今年7月15日,福建醫科大學校長陳曉春等,到泉州市惠安縣黃塘鎮實地考察福建醫科大學擬新建校區選址。未來福建醫科大學如果真的能夠落地開辦,將為泉州市輸送更多的高素質醫學人才,助力泉州市高等醫學教育和衛生健康事業高質量發展。
泉州,已多年出現在相關媒體評出的《中國最缺大學生的十大城市》名單中。根據天方智庫的統計,在2020版的《中國最缺大學生的十大城市》名單中,泉州位居第6名,而在2017年泉州排名第6位。
說起福建,一般人最先想起的會是省會福州和廈門,而泉州存在感并不強,卻連續21年盤踞在全省GDP第一的寶座,只是經濟大市不一定是教育大市。
福建省內的高校教育資源多集中在福州和廈門,泉州還未建設出與自身經濟相匹配的高等教育規模和質量。泉州一直缺一張專屬的高校名片!
如今的泉州,既沒有廈大之于廈門、福大之于福州的有代表性且“叫得出口”的大學,就算是其以“華僑”命名的華僑大學,名氣也被廣州的暨南大學蓋過,后者才被認為是“中國第一僑校”。
在城市競爭中,人才也是關鍵之一。而大學生作為傳統人才的代表,成為城市競爭中最重要的資源之一。
大學生的來源有兩種:內生;外來。內生的關鍵,就是城市的大學在校生人數;外來就是搶人,多地紛紛出臺鼓勵政策。
泉州部分鼓勵政策:
1、我市院校在校生可以根據本人意愿憑申請書及學校就讀證明,申請將戶口遷往院校學生集體戶。大中專院校畢業生遷入是指:普通大、中專院校的畢業生在本市落實就業單位或待就業畢業生自畢業之日起3年內在本市落實就業單位,不符合合法穩定住所遷入的,可將戶口遷入市、縣(區)政府所屬人才公共服務機構集體戶。
2、對有意來我市創業、就業(包括非公有制經濟組織)的普通院校專科學歷或中級職稱以上專業人才,實行“先落戶、后就業”政策,各縣(市、區)均在所屬人才公共服務機構行政區域所屬派出所設立集體戶,本人到所在地人才公共服務機構開具落戶介紹信,可直接在派出所集體戶落戶。
3、2019年3月22日起,對年齡35周歲以下,在泉就業或創業的高校畢業生(按簽訂勞動合同時間起算),實行安居補助。碩士研究生和一流大學、一流學科、中科院大學、中國社科院大學、三大世界大學排名機構發布的最新排名同時排在前500名大學的高校畢業生每人每月800元,其他本科高校畢業生每人每月600元安居補貼,最多發放24個月;租住青年公寓,按租房價格85%收取租金;享受泉州市戶籍人員購房政策,不受限購政策限制。
4、省內全日制普通大中專院校和省外全日制普通大中專院校(福建生源)在校生或畢業五年內在泉創業的全日制普通大中專畢業生(含香港、澳門、臺灣高校畢業生及在國外接受高等教育的留學回國畢業生)政策內容:對經評審入圍的省級創業項目給予3~10萬元創業資金扶持,對經評審入圍的市級創業項目給予1~5萬元創業資金扶持。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發展的平臺,但上層建筑要做得精致、有層次,卻是一項漫長的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