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州五中擬遷到電大校園
古城內中小學校及生源如何整合分流備受關注
漳州古城保護開發一期項目動工了,古城內的中小學校何去何從,生源如何分流備受市民及家長關注。
為此,古城內學校方案征求意見會于昨日召開,西橋小學、龍師附小、漳州五中等有關負責人對學校的規劃建設提出了各自的意見、建議,完善古城規劃方案。
有傳言稱,漳州五中將搬到其毗鄰的福建電大漳州分校。根據規劃,該傳言也得到了證實。
五中現址將變身古城東入口
根據規劃,古城一期設計范圍約36公頃。主要包括古城北、東、西三個入口,中山公園、太古橋、文廟、東宋河、臨時省委舊址、僑村六個片區以及修文東、修文西、新華西三條路。
規劃以“閩南風、漳州味、宋河韻、老街情、慢生活”為項目定位,以“活化古城、留住鄉愁、營造美麗”為規劃策略,突出古街、古跡、水系、非物質文化遺產等保護重點,著力保護古城的空間肌理和歷史風貌,留住漳州人民深遠厚重的“鄉愁”情結。
在修文東路將修建古城東入口,五中現址將變身東入口小廣場及游客服務中心。
西橋小學校園將恢復府學
漳州文廟位于福建省漳州市薌城區修文西路。據清乾隆《漳州府志》記載,北宋慶歷四年(1044年)建,政和二年(1112年)移于州左,南宋紹興九年(1139年)復故址。明、清兩代及民國時期,屢有修葺。現尚存明崇禎年間郡守曹荃大書“游圣之門”石匾額、清康熙八年(1669年)郡人府丞唐朝彝撰文、西寧道戴璣書丹的修建碑及民國十三年(1924年)康有為撰寫的《重修漳州學宮碑》。1996年,福建省人民政府公布其為第四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西橋小校的校園就是占用漳州文廟及府學的舊址。多年前,從保護文廟的角度,漳州文廟得以先恢復,而毗鄰的府學至今為西橋小學在使用。
據此次的規劃,在文廟片區將進行文廟修繕、府學重建,因此,西橋小學何去何從,備受市民及家長關注。
三所學校整合學生分流
據了解,隨著漳州古城保護開發一期項目的實施,漳州將整合古城區域的三所中小學(漳州五中、龍師附小、西橋小學)的教育資源。
其中,漳州五中擬遷到毗鄰的漳州電大校園,這樣一來,五中和龍師附小就都在原龍溪校園內,而漳州電大將另外擇址。
新中學部(漳州五中)教學配套設施完善,新增跑道、籃球場、排球場、風雨球館等運動設施。
未來,新中學部還將新建地下停車場,除滿足本校停車需求外,可極大緩解該片區停車難的問題。
至于西橋小學如何分流,導報記者從薌城區政府了解到,根據初步計劃,生源擬將分流至薌城實小和龍師附小等周邊小學。
西橋小學目前有20個班級,薌城區政府有關負責人表示,該校12-14個班擬分流至龍師附小,6-8個班擬分流到薌城實小。
(海西地產網 翁琳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