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地產的白銀時代,這是萬科的郁亮提出來的概念,最早什么時候說的不好說,但是最正式的一說,肯定要算是郁亮發表在《人民日報》上的文章,時間是2014年6月底。
能在《人民日報》上發表這樣的觀點,多少有替官方表態的意味,因為當時剛剛有人說過中國的樓市是泰坦尼克就要撞到冰山上了,這個時候不站出來為房地產行業說句話,就對不住自己行業老大的身份了。
郁亮的文筆不錯,把房地產比作一匹美麗的斑馬。樂觀者可能認為它是白底的,但需要小心黑紋;悲觀者則認為它是黑底的,但也有白色的亮點。所謂房地產行業從黃金時代進入了白銀時代,就是說雖然不再是人人彎腰就可以撿到黃金,但是白銀仍然是貴金屬,在這個行業賺到錢還是沒問題的。
不管你認不認同郁亮的提法,我們現在都需要一個地產的白銀時代。說得好聽一些,就是萬科說的,“蓋有人用的房子”,說得更功利一些,就是中國經濟還是需要房地產的投資。
2014年中國經濟GDP的數據終于出來了,來得波瀾不驚,2014年經濟增速放緩到7.4%,成為25年來的最低水平,但是也沒有人驚訝,因為這個7.4%要比大多數人心中的預期好得多,而國家統計局的表態也是“7.4%的經濟增速處于官方設定的合理區間內”。
2015年的官方設定目標是多少呢?我們現在還不知道,最多的猜測都指向7%這個數字,如果是7,那么最后的結果落在7左右也就可以讓人滿意了。盡管7并不高,但是要真正得到一個7,對于2015年來說肯定不容易。為什么不容易?必須搞明白2014年的這個7.4%來得有多不容易,找出決定了7.4%這個數值的最核心因素是什么。
我覺得是房地產投資。根據國家統計局的數據,2014年固定資產投資增速跌到了15.7%,其中,制造業投資增速維持低位,基建投資增速小幅回落,而房地產投資增速則是降幅擴大。2014年,全國房地產開發投資9.5萬億元,比2013年回落9.3個百分點。
這回落的9.3個百分點,最大影響了固定資產投資,而固定資產投資的下滑,最大程度上定義了7.4%的構成。正因為如此,2015年如果有一個7%的計劃目標,其決定性因素還應該是房地產投資,而不是所謂的什么消費升級、外貿回暖。
外貿是靠天吃飯的東西,所以在得到7.4%這個25年的最低增長時,大家討論更多的恐怕還是如何拉動消費這個老話題。比如提供更好的養老保險,通過利率市場化改革為儲戶提供更高的利率,再比如互聯網金融,為普通人賺取更高的收益,或者為消費者提供“白條”提前消費。所有這一切,都是可以進行中的事情;但是,見效不會那么快。
在這些辦法讓消費刺激起來之前,保證房地產投資仍是關鍵中的關鍵。道理很簡單,大數小數你肯定會算吧。你可以想到很多辦法讓人有更多錢消費有更多意愿消費,但是從根本上來講消費要靠收入,有收入才有消費,全國人民的收入如何增長,當然就基本等同于GDP的速度如何增長,GDP增速下滑,收入增速下滑是一個同步結果;所以,要保證消費甚至是消費的增長,保住投資是一個無可奈何的要求,尤其是保住房地產投資。因為房地產投資拉動的上下游投資最多,因為一個家庭買了房之后需要的消費支出最大。
房地產的白銀時代,至少在未來十年之內是中國經濟需要的,因為我覺得至少要花上十年,中國的消費才能起到支撐GDP的作用。轉型,這是一個慢動作。
從2014年下半年以來,央行的房貸新政和降息之舉都將對房地產投資產生重大影響,但是這種影響現在還停留在消化庫存上,要看到房地產的投資拐點還需要很長時間,這正是2015年最大的不確定性所在。
千方百計消化樓市庫存,這個口號政府其實不提出來也得心知肚明,沒辦法,你喜歡不喜歡都得這樣辦。
(海西地產網 林毅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