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的幾周,上海、杭州、北京等大中城市紛紛傳出樓盤促銷降價的消息,而第一季度同比下降的房地產銷售和房價數據,以及政府在房地產調控問題上的淡定態度,似乎印證了中國樓市將在本輪經濟周期中扮演旁觀者角色。
綜合新華社、《成都晚報》報道,無論是各地頻頻傳出的樓盤打折促銷的新聞,還是最近發布的一季度房地產銷售數據和房價數據,全都傳遞出這樣一種信號:高燒不退的中國樓市終于開始出現明顯的降溫跡象。面對房地產增長失速,地方政府樓市政策松綁的“小道消息”不斷,但終究沒有城市打響“救市”的第一槍。房地產行業一向被視為國民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柱”,在宏觀經濟再次進入承壓前進的運行周期時,房地產行業會不會再次擔當起推動經濟前行的“重要支柱”?
現象 1
多個大中城市樓盤降價
此起彼伏的降價消息在最近的中國樓市已經不是新聞。如果說此前小開發商在各地的降價促銷對于市場來說還不具有太強的代表性,那么,近日國內房地產企業巨頭萬科在杭州的降價促銷之舉似乎意味深長。
隨著杭州樓市的整體走低,萬科在杭州的多個項目日前開始了大幅度的優惠促銷活動,萬科“大家錢塘府”項目推出的52套小戶型降低了裝修標準,相比此前開售的戶型總價有40萬到50萬元的優惠。
然而,低價戰略并沒有換來成交量的迅速回升,相反倒像是推倒了第一張多米諾骨牌,隨之而來的是越來越多的城市加入到降價促銷的行列中:常州、寧波、營口等地房價紛紛顯現走下坡路的跡象。即便是房價堅挺的北京、廣州、深圳等一線城市,近期也傳出部分樓盤打折出售、“零首付”等變相降價的消息。
現象 2
大中城市價格漲幅回落
宏觀數據同樣也印證了市場風向的變化:國家統計局公布的一季度房地產數據顯示,全國商品房銷售面積同比下降3.8%,其中住宅銷售面積下降5.7%;銷售額同比下降5.2%,其中住宅銷售額下降明顯,達7.7%。其中,二、三線城市成交量萎縮最為厲害。據中原地產研究部統計,杭州今年第一季度樓市總成交量環比下調幅度達到94%。
至于人們最關心的房價,早在今年2月,70個大中城市新建商品住宅價格漲幅就出現了自2011年2月以來首次同比、環比雙回落。國家統計局4月18日發布最新數據顯示,3月70個大中城市新建商品住宅價格環比停漲或是下跌的城市已經達到14個。
現象 3
政府對房產調控很淡定
無論趨勢還是現實,樓市的降溫已是顯而易見,然而與去年火熱的房地產市場突然走下坡路相比,更讓人意外的是中央和地方政府在房地產調控問題上的耐性和淡定。
對于房地產市場的調控政策,中央政府的相關表態可謂“惜墨如金”。去年以來,新一屆政府除了不斷強調加大住房供應,加快推動保障房建設和棚戶區改造之外,幾乎沒有任何涉及房產調控的直接行政干預,即便是去年房價上漲最快的時候,也沒有出臺任何新政策進行市場調節。事實上,隨著今年兩會期間“雙向調控”的提出,房地產調控的市場化特征已經越來越明顯。
在既有的房地產調控框架下,樓市的“無為而治”是否意味著房地產這個“支柱”產業要在本輪的經濟周期中扮演一個旁觀者的角色呢?
解讀
不讓房地產成“興奮劑”
事實上,作為國民經濟的重要支柱產業,房地產業在固定資產投資中長期占有較大比例———國家統計局的統計數字顯示,2013年房地產投資對GDP的貢獻率為13.6%左右。不僅如此,房地產業巨大的產業關聯度使其對鋼鐵、水泥、家電、裝修等多個行業都有著舉足輕重的影響。
過去很長一段時間,地方政府快速拉動投資、提升GDP的手段無一例外都是通過刺激房地產行業來實現。在達到了短期內刺激經濟、擴大投資的效果之后,“興奮劑”的頻繁使用,也使它的副作用逐漸凸顯———越來越多無人問津的“鬼城”、土地資源的過度透支、地方債務壓力的增大、房價的畸高和投資投機的盛行。
在宏觀經濟出現下行壓力之時,不輕易出臺政策刺激房地產市場,不放松樓市既定的調控政策,寧愿承受市場理性回歸帶來的代價,也不重復以前的老路———在不少業內專家看來,這些做法正是將房地產此前的“興奮劑”角色逐步拉回到“產業帶動”的原始功效上,是房地產“支柱”作用的本位回歸。
延伸閱讀
中國土豪轉戰國外
在美國金融危機房產市場泡沫破滅后,中國買家紛紛接盤,大有抄底之勢,買房熱點從傳統的香港和新加坡轉向更遠的紐約、悉尼等地。
國際知名房產咨詢公司第一太平戴維斯數據顯示,中國客戶去年為海外房地產投入135億美元,比前年的63億美元翻了兩倍多。
中國買家現在首次超越了俄羅斯買家,成為曼哈頓公寓最大的買主。華爾街見聞網站稱,中國富豪大量接盤赴美買房,中國房企也在美高調投資樓宇和房產開發,中國人席卷掃樓令一些美國人震驚。
美國最大的在線房產信息查詢網站Zillow現在直接對中國大陸開放查詢購買服務。Zillow稱,截至去年3月底,中國買家在美國購買的房產均價42.5萬美元,其中69%的交易都全部由現金支付。
(海西地產網 鄭序炯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