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廈門市國土資源與房產管理局公布了《2014年廈門市經營性用地出讓計劃》, 2014年廈門市共擬出讓經營性用地57幅,供應土地面積約345公頃,總建筑面積904萬平方米,其中商住地塊(含居住綜合體)計劃供應26幅,總建筑面積446萬平方米。今年廈門土地供應的重點區域依然是島外,擬出讓土地36幅,土地面積約為284公頃,總建筑面積為700.5萬平方米,占比78%,島內商住地塊零供應。
那么,今年計劃出讓的土地與去年相比有何特點?從出讓的土地看樓市的風向標將指向何方?本報將邀請圖智土地研究中心一同解讀。
島內僅占比22% 郵輪母港地塊入市
2014年島內計劃供應21幅地塊,多為商業、辦公、酒店。土地面積約為61.16公頃,建筑面積為203.84萬平方米,總量雖然比去年成交量翻了一番,但僅占全市的22%。
今年島內的重點供應區域為五緣灣和東渡片區。繼去年僅存的鐘宅商住地塊順利成交后,五緣灣今年擬推地塊為辦公(綜合體)和醫療用地;為加快廈門郵輪母港建設,東渡片區計劃有兩幅大體量綜合體地塊入市,規劃建筑面積達101萬平方米,是廈門有史以來最大體量的綜合體地塊。除了用于建設郵輪母港航站樓外,還將結合地鐵二號線打造以郵輪旅游、購物、娛樂休閑為主的大型綜合體,全面輻射廈漳泉區域。
從島內供地區域分布可以看出,除東渡郵輪地塊外,今年島內的土地供應仍重點集中在東部片區。
海滄供地大幅減少 集美同安再次發力
在由單中心轉變為多中心的城市發展思路主導下,島外四大新城的開發建設日漸成熟,新的板塊、片區不斷崛起,為土地供應放量提供了先決條件。島外今年擬出讓地塊規劃總建面積701萬平方米,再創歷史新高,但島外四區的供地格局也出現了較大的變化。
去年,海滄成交土地總建筑面積91.5萬平方米,位居全市第二,今年擬推量大幅萎縮,僅出讓5幅地塊,土地面積13.69萬平方米,建筑面積34.12萬平方米,比2013年實際供地總面積大幅縮減61%,僅占島外供應總量的5%。近年內,來海滄城市建設中心已經轉移至北部馬鑾灣和東孚片區。馬鑾灣在去年曾掀起一波供地熱潮,并屢次刷新區域樓面地價,今年因涉及重新調整規劃定位,加上收儲用地有限,導致供地量偏少。
反觀同安和集美,在經歷了2013年的供應低谷之后,今年供地大幅增加。集美依托地鐵一號線的規劃動工,加上去年計劃但實際未供應的部分土地,再掀一輪供地熱潮。擬出讓12幅地塊,土地面積74.53萬平方米,建筑面積198.6萬平方米,比去年成交暴漲7倍。同安大幅增加了同安濱海新城的土地供應量,而一改去年低迷形勢,供地總量“井噴”,計劃出讓9幅地塊,土地面積約123萬平方米,建筑面積約243萬平方米,位居全市第一,遠超過去年成交的21.3萬平方米。
東部市級中心啟動 翔安繼續大規模供地
去年翔安土地成交總建筑面積119萬平方米,成為全市土地出讓量最大的區域,今年繼續保持大規模土地供應,擬出讓10幅地塊,土地面積72.71萬平方米,建筑面積228.3萬平方米,比去年成交量幾乎翻番。今年1月份,市規劃局明確廈門東部市級中心選址翔安東坑灣,并定位為島外城市公共服務中心,具備行政、文化、會展及商貿物流等功能,有助于促進廈漳泉同城化發展,提升廈門作為區域型中心城市實力。翔安供地區域出現從翔安大道東部沿線逐漸過渡到西部的趨勢。
(海西地產網 鄭序炯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