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將建1個非遺中心博覽苑,初步規劃出4種方案,是依托閩南古建筑建設發揚原有特色,還是在現代創意園中煥發新生,抑或與藝術館相偎相映,幾種方案各有利弊,目前已提交市政府審議,等待進一步論證。
昨日,泉州市文廣新局副局長林育毅介紹,非遺博覽苑將以動態和靜態相結合的方式,向市民展示大量珍貴非遺工藝珍品,同時,與其制作過程相關的視頻、音頻、文字、圖片等也將呈現在市民面前,部分展品還會有非遺傳承人在現場演示工藝制作過程。
林育毅說,非遺博覽苑的建成,將有專門的地方將一批非遺工藝珍品聚集起來,對保護閩南文化具有重要意義。廈門等地也在醞釀成立非遺博覽苑,泉州閩南文化源遠流長,保護閩南文化,應該走在前頭。
根據方案,非遺博覽苑的選址有4個意向。
第一個選址是泉州府文廟。“泉州的文化中心在鯉城,鯉城的文化中心在文廟。”林育毅說,府文廟是著名古建筑,文化生態環境最協調,可以將大殿、崇圣書院、名人堂作為非遺展示廳,不過,由于一些歷史遺留問題,借用單位多,在租用、搬遷上會遇到不少麻煩。
位于九一街的老范志古民居也在考慮范圍之內。但是,老范志古民居只有一個出入口,位于桂壇巷,交通不便,也沒有廣場,無法很好地演示非遺工藝品制作過程。
三是源和堂1916創意園內,該處文化產業集中,交通方便,可依托其現成建筑設立非遺博覽苑。“非遺是原生態的東西,傳承不能隨意改變形態,需跟歷史文化相和諧。”林育毅說,源和堂現代元素較多,可能會使參觀的游客產生疑問,以為非遺工藝珍品是現代化的東西。
最后一種方案,則是與泉州藝術館共建。目前,泉州藝術館兼設非遺保護中心、閩南文化生態保護中心以及非遺博物館,雖保存了大量非遺工藝珍品,但由于場地小,很多藝術品無處展放,十分可惜。“兩個館共建一個建筑,兩個機構可以共享資源,劇場既可以用于藝術表演,又可以作為非遺傳習展示,一舉兩得。”林育毅說。
(海西地產投資網 陳誠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