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圈,是指商店或者商店群以其所在地點為中心,沿著一定的方向和距離擴展,吸引消費群的輻射范圍。簡單地說,也就是以商場或商場群為中心,向四周輻射至可能來店購買的消費者所居住的地點。商圈由核心商業圈,次級商業圈和區域商業圈構成。
商圈形態
商圈形態的了解是進行商圈分析的基礎,一般而言,商圈形態可分為以下幾種:
1,商業區。商業行業的集中區,其特色為商圈大,流動人口多、熱鬧、各種商店林立。其消費習性為快速、流行、娛樂、沖動購買及消費金額比較高等。
2,住宅區。該區戶數多,至少須有1000戶以上。住宅區的消費習性為消費者群穩定,便利性、親切感、家庭用品購買率高等。
3,文教區。該區附近有大、中、小學校等。文教區的消費習性為消費群以學生居多、消費金額普遍不高、休閑食品、文教用品購買率高等。
4,辦公區。該區為辦公大樓林立。辦公區的消費習性為便利性、外來人口多、消費水準較高等。
5,混合區。住商混合、住教混合;旌蠀^具備單一商圈形態的消費特色,屬多元化的消費習性。
商圈的確定
對現有商店商圈的大小、形狀和特征可以較為精確地確定。在國外,一般用信用證和支票購物,可由此查知顧客的地址、購物頻率、購物數量等情況,國內可以通過售后服務登記、顧客意向征詢、贈券等形式搜集有關顧客居住地點的資料,進而劃定商圈。
但是對于一家尚未設立的連鎖店鋪而言,由于缺乏商圈統計的基本資料,當然更談不上顧客的支持程度了。因此在從事商圈設定的考慮時,可以針對設店地區居民的生活形態及具有關連性的因素為出發點,并配合每天人口的流動情形,深入探討該地區人口集中的原因,以及其流動的范圍,以此作為基本資料來從事商圈的設定。
尤其是一家大規模的連鎖經營企業,其商圍的設定并不像一般小型商店是徒步商圈,可能顧客會利用各種交通工具前來,因此其商圈乃屬于特性商圈,所以對于設店地區內工作、學習的人的流動性、購物者的流動性、城市規劃、人口分布、公路建設、公共交通等均要加以觀察,并配合各有關的調查資料,運用趨勢分析以進行商圈設定。